大语言模型权限泛滥或引发安全风险

网络安全 潘老师 2周前 (04-09) 13 ℃ (0) 扫码查看

为了让AI代理具备“思考”和自主行动的能力,我们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自主权,比如允许它们与其他系统集成、读取分析数据以及执行命令。然而,随着这些模型对信息系统的访问不断深入,一个严重的问题逐渐浮现——权限泛滥。当这些工具被赋予过多的权力、访问权限和信息时,就如同打开了“潘多拉的魔盒”,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。

一、核心问题

简单来说,大语言模型权限泛滥指的是LLM执行未授权命令、意外泄露信息,或者与其他系统进行超出其原本定义范围交互的情况。举个例子,如果一个大语言模型被允许访问存储敏感客户数据(像姓名、联系信息、购买记录等)的CRM数据库,正常情况下它应该只能让用户访问自己的客户记录,但要是它还能查看和删除其他用户的条目,这就是典型的权限泛滥了。

二、权限泛滥的根源

(一)功能越界

当LLM代理获得的功能、API或插件访问权限超出了它原本设计的范围,就会出现功能越界的问题。就好比一个集成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LLM,它原本的功能可能只是控制灯光开关,但现在却能禁用警报系统、关闭安防摄像头,甚至操控门锁,这显然超出了它应有的职责范围。

(二)权限溢出

权限溢出是指LLM代理所获得的权限超出了实际需要的范围。例如,一个邮件助手,它本来的功能是帮助用户读写和删除邮件,但现在却能访问即时消息和用户网盘中的敏感文件,像电子表格、公司记录等,这就属于权限溢出。

(三)自主性失控

自主性失控是指LLM代理为了达成目标,突破了正常的操作和伦理边界,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行为。比如,管理社交媒体的LLM因为误解用户的问题,导致敏感信息泄露,或者发布了不当的回应,这不仅会造成数据泄漏,还可能损害用户或企业的声誉。

三、主要安全风险

当LLM代理出现权限泛滥的情况时,会对安全的核心原则造成严重威胁。

(一)机密性破坏

LLM可能会从数据库中检索机密信息,然后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。想象一下,公司的客户机密数据被随意泄露,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。

(二)完整性损害

由于模糊、被操纵或对抗性的输入,那些拥有过度自主权的LLM可能会执行未授权的操作,从而破坏数据的完整性。这可能导致数据被篡改,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(三)可用性威胁

权限泛滥的LLM很容易被攻击者利用,攻击者可能会让它导致网络瘫痪、服务器过载,进而引发严重的服务中断,影响正常的业务运行。

四、攻击者的利用手段

威胁行为者会利用各种技术来滥用LLM的过度权限。

(一)直接提示注入

攻击者会直接输入恶意指令,诱骗LLM执行有害命令或者泄露敏感数据。比如,他们可能会构造一些看似正常的问题,但实际上隐藏着恶意目的,让LLM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重要信息。

(二)间接提示注入

这种方式是将有害指令嵌入LLM可访问的外部资源,如网站或文档中。当LLM访问这些资源时,就会受到恶意指令的影响,从而执行一些危险操作。

(三)权限提升

攻击者会通过各种手段诱骗LLM授予更高层级的访问权限,一旦得逞,他们就能获取更多的敏感信息,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
(四)模型操纵

通过投毒攻击,向LLM注入偏见或漏洞,从而触发恶意行为。这就像是给LLM“下毒”,让它按照攻击者的意愿行事。

(五)数据窃取

攻击者精心设计提示词,操控LLM暴露敏感数据,达到窃取数据的目的。

五、企业防护策略

为了降低大语言模型权限泛滥带来的风险,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安全措施。

(一)设置伦理护栏

建立明确的AI行为准则,确保LLM的行动符合组织的政策和伦理规范,让它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

(二)严格权限管控

对LLM的操作边界进行明确界定,在授予任何权限时都要进行审慎评估,确保其权限合理且必要。

(三)输入验证净化

采用过滤器、阻止列表和预定义规则等方式,对所有输入进行严格筛查,防止恶意输入影响LLM的正常运行。

(四)人工介入机制

对于高风险的操作,必须经过人工审核批准后才能执行,避免LLM因为错误或被操纵而执行危险操作。

(五)精细化访问控制

禁止模型与未明确授权的系统进行交互,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。

(六)持续行为监控

使用专门的监测工具,对LLM的行为进行持续跟踪,一旦发现异常行为,立即发出告警,以便及时处理。

(七)实施仲裁机制

在下游系统设置授权检查,所有请求都必须通过安全策略的验证,而不是仅仅依赖LLM的自主决策,增加一道安全防线。

(八)操作频率限制

规定在一定时间窗口内LLM可执行操作的上限,防止其被滥用,避免因过度操作引发安全问题。

(九)安全验证测试

通过渗透测试和红队演练等方式,主动识别系统中存在的漏洞,验证现有安全标准的有效性,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
总之,自主性LLM的权限泛滥给企业带来了重大风险。在这个AI快速发展的时代,各组织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安全策略,以应对这类新一代AI系统带来的多重威胁,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。

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,如无说明,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博主删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anziye.com/safe/17017.html
喜欢 (0)
请潘老师喝杯Coffee吧!】
分享 (0)
用户头像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签到 代码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【必填】
  • 邮箱【必填】
  • 网址【可选】